Search

Perceived benefit vs side effect

預防勝於治...

  • Share this:

Perceived benefit vs side effect

預防勝於治療相信大家都一定聽過,但現實中要讓病人或普羅大眾了解預防的重要性並非想像中容易。

骨質疏鬆好多老人都會有,不少年滿70歲的公公婆婆如果你捉去照DEXA scan和驗維他命D都會發現骨質密度過低以及維他命D不足。

但當你處方骨質疏鬆藥物時,例如上一代bisphosphonate時,很多病人都不喜歡,因為有反胃、胃痛和食道逆流的副作用。

常常我們都會聽到

「行得走得,無事無幹為什麼要食藥?為什麼要承擔副作用風險?」

「就血骨質疏鬆都未必會死,為什麼要為了不會死的病而冒險食藥?」

近來更愈來愈流行這種要求完全零風險的心態

的確,預防性治療是屬於non event的一種,非醫療相關行業的市民的perceived benefit vs risk跟醫護人員是完全兩回事的。

普羅大眾並不知道原來老人仆街後hip fracture一年內的死亡風險高達30%,平均每10個因仆街而髖關節骨折的老人便有3個會在一年來死去。即使幸運生存的老人亦可能因此失去行動功能,需要更多的支援,更有不少因未能照顧自己而要到護老院。

但對一些嚴重骨質疏鬆但未仆街的老人來說,他們依舊日日行街買餸無難道,你叫他們定期打骨針或飲可能會反胃的骨藥,他們真的會當你發神經。因為他們沒有經歷過老人仆街到底可以有多嚴重。

就骨質疏鬆藥
他們的perceived benefit — minimal
他們的perceived risk/cost — 打針貴、食藥反胃

但對醫護人員,特別是較有經驗的醫生或內分泌科醫生來說,老人仆街是生與死的對決

就骨質疏鬆藥
我們的perceived benefit — significant mortality and morbidity reduction
我們的perceived risk/cost — 打針貴、食藥反胃

是的,當你見識得多老人仆街的個案,你會發現預防是多麼重要的一件事。

但往往病人和家屬並不了解,只有當他們親身體驗過老人仆街之後髖關節骨折時,眼看老人因仆街而死去或從此行動不變時才會明白

「早知當初就吃藥打針」

但世事沒有早知,當他們親身體驗後,往往都已成定局,即使後悔莫及亦逆轉不了。

近排愈來愈多人不信任醫護人員,的確互信是雙向的,醫護人員要加強溝通令病人或家屬更加信任。但當一個人覺得所有醫護都加害你的時候,認為醫護的意見不可信,要求一定不存在的「零風險」治療或預防性治療時,便要承擔decision against medical advice的風險。

這個perception discrepancy在種種醫療情況都可見,如預防心臟病、中風、糖尿病、高血壓、高血脂、HPV、HIV、流感到今時今日的COVID等等。

There is so much a doctor can do
條路自己揀


Tags:

About author
not provided
90後香港男生 Patreon專欄: https://www.patreon.com/user?u=32901195 Blogger in Meducia 你的健康夥伴 https://www.meducia.com/
View all posts